
企业动态
NEWS
编者按:随着网络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信息化进程加快、新技术应用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在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挑战。
今天,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正式公布了2015年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公众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不阅读用户协议、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不明WIFI随便连等。报告全文如下:
报告摘要
1.我国81.64%的网民不注意定期更换密码,其中遇到问题才更换密码的占64.59%,从不更换密码的占17.05%。
2.我国75.93%的网民存在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问题。其中,青少年网民最为严重,达82.39%。
3.我国44.42%的网民使用生日、电话号码或姓名全拼设置密码,青少年网民占比更高,达49.58%。
4.大部分网民已意识到使用移动介质之前要进行安全扫描,我国仅21.21%的网民在使用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前不进行病毒扫描。
5.我国62.08%的网民离开时不锁定计算机,51.51%的网民不设开机密码,不备份个人重要文件的网民占54.95%。
6. 大部分网民都重视资料备份,而且网龄时间越长的网民越重视重要文件资料的备份。我国网龄10年以上者不备份个人重要文件的仅占29.44%。
7.我国83.48%的网民网上支付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其中,42.55%的网民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消除上网痕迹,38.96%的网民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
8.我国80.21%网民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其中45.29%的网民连接公共免费wifi浏览网页并使用即时通信工具。
9.我国大部分网民对支付验证码的安全性比较重视,仅4.04%的网民在进行网上支付时向他人透露过支付验证码。
10.使用过正规网站或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下载手机应用软件的网民高达71.68%,
11.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下载手机软件的比例为各年龄段中最高,达41.94%。
12.超六成网民已意识到随便扫二维码可能会有安全风险。在遇到广告宣传中有二维码时“偶尔扫,担心不安全,但不知道怎么确认安全”的网民占46.31%,表现出对二维码安全应用的担忧。
13.青少年网民中对二维码“经常扫,不考虑是否安全”的比例高达40.3%。
14.在注册不熟悉的网站或下载软件需签署用户信息保护和责任条款时,仅有14.87%的网民会仔细阅读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内容,觉得合理才注册或下载。
15.66.98%的网民认为“本人保护不当,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高达73.92%的青少年网民也持同样看法。
16.62.12%的网民将个人信息泄露归因为法律缺失或管理疏漏。
17.我国55.18%的网民曾遭遇网络诈骗,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的仅占12.35%。60岁以上的网民“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比例达34.08%。
18.我国90.95%的网民对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其中,“了解一点”的占42.73%,“不了解”的占48.22%。
19.我国仅通过平时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高达56.17%。同时,没有找到合适途径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占11.47%。
20.上海、北京、黑龙江、江苏和陕西五个省市“没有找到合适途径了解和知晓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网民比例最少,分别为7.91%、8.35%、8.56%、8.83%和9.25%。
一、调查概况此次调查于2015年4月25日开始,至5月25日截止。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主要以线上发放为主,线下发放为辅。网络调查渠道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手机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凤凰网、百度、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对问卷调查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4,591份,男性参与者占57.9%,女性参与者占42.1%;7-19周岁参与者占23.11%,20-29周岁参与者占36.29%,30-39周岁参与者占28.6%,40-59周岁参与者占11.32%,60周岁以上参与者占0.68%。调查对象常驻地区覆盖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二、网民基础技能状况 (一)密码更换情况
定期更换密码对保证个人账户安全,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个人网银等比较重要的账号更应该定期更换密码。此次调查中,定期更换密码的被调查者仅占18.36%,而遇到问题才更换密码的被调查者占到64.59%,甚至有17.05%的被调查者从不更换密码。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从不更换密码的比例最高,为85.49%。由此可见,我国网民尚未养成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大部分网民还是遇到问题后才更换密码,定期更换密码的安全意识急需提升。
(二)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情况
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更容易遭受黑客攻击,因为黑客可通过防御性较弱的网站获取密码信息,再登录到个人邮箱、网游等账户中进行信息窃取。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问题突出,75.93%的被调查者存在该问题。同时青少年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的高达82.39%。
(三)弱密码使用情况
个人密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个人数据和信息安全,弱密码的存在导致个人重要信息、隐私以及财产安全存在安全隐患。调查数据显示,44.7%的被调查者都注意到应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数字、字母和标点等多种字符复杂组合设置密码。然而弱密码问题依然存在,有44.42%的被调查者使用生日、电话号码或姓名全拼设置密码,将近10.88%的被调查者使用abcabc或123456等简单字母或数字作为密码。在所有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使用生日、电话号码或姓名全拼的7-19岁的青少年被调查者比例最高,达49.58%,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使用000000或111111等重复数字的比例最高,为27.68%。
(四)计算机安全使用情况
设置开机密码和离开时锁定计算机对于防止个人隐私被窥探,计算机设备被非法使用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显示,离开时不锁定计算机、不设置开机密码的被调查者分别占62.08%和51.51%。此外,不备份个人重要文件的被调查者占54.95%,使用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前不进行病毒扫描的被调查者占21.21%。
所有被调查者中,网龄10年以上者不备份个人重要文件的占29.44%,网龄6-10年的占51.76%,1-5年的占63.41%。网龄时间越长的网民越重视个人重要文件备份。
三、网民网络应用情况
(一)网上支付情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支付应用越来越普遍,网上支付安全与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了网民关注焦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消除上网痕迹的被调查者占42.55%,没有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网址、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的被调查者分别占34.85%和38.96%,向他人透露支付验证码的被调查者占4.04%,这可直接导致支付密码泄露、支付账号被盗用,甚至支付对象错误、个人经济损失。所有被调查者中,仅有16.52%的人不存在典型的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二)公共免费wifi使用情况
公共免费wifi安全性低,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比例高达80.21%,连接wifi浏览网页和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被调查者占45.29%。其中,连接公共免费wifi浏览网页、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女性被调查者高达50.75%,比男性被调查者高出9.43%。
(三)手机应用软件下载情况
截止201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网民总数的85.8%。面对如此庞大的手机网民群体,手机应用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下载的手机软件,往往很难判别是否安全,而他人推荐链接下载软件的行为更容易招致病毒、木马侵袭。此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使用过正规网站或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下载手机应用软件的被调查者达71.68%,利用第三方安全软件提供的下载平台下载的占42.16%,通过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和通过点击他人推荐链接下载的分别占38.39%和10.83%,青少年被调查者利用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下载手机软件的比例为各年龄段中最高,达41.94%。
(四)二维码扫描情况
当前,二维码遍布各个商场、饭店、报刊杂志以及电商平台,借助二维码进行传播的手机病毒、恶意程序也日益增加,二维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二维码安全管理急需加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遇到广告宣传中有二维码时,“偶尔扫,担心不安全,但不知道怎么确认安全”的比例为46.31%,“从来不扫,认为不安全”的仅占16.73%。7-19岁被调查者中,“经常扫,不考虑是否安全”的比例最高,为40.3%。
四、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一)用户协议关注情况
近年来,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个人信息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网民遭受电话骚扰、经济甚至名誉损失。为使网民有个人信息使用的知情权,在网站注册或软件安装时,服务提供商一般都会让用户签署用户协议。用户协议本应成为保护个人信息的有力屏障,但是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注册不熟悉的网站或下载软件需查看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时,因为看不懂或觉得看也没用直接选择“同意”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85.13%,仅有14.87%的被调查者会仔细阅读,觉得合理才注册或下载。
同时,调查发现对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的理解能力和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水平与学历无关联。在所有学历的被调查者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霸王条款,看也没用,直接同意”的比例高达54.83%,比大专或本科被调查者高9.44%,仅比高中及以下学历低1.14%。
(二)个人信息泄露原因
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不足,同时公众缺乏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渠道。调查发现,62.12%的被调查者将个人信息泄露归因于法律缺失或管理疏漏。
在个人隐私泄露原因方面,66.98%的网民认为“本人保护不当,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选择该选项的所有年龄段被调查者中,青少年占比最高,达73.92%。急需加强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公众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五、法律知识和事件处置情 (一)网络诈骗处理情况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短信诈骗、假冒好友诈骗、吸费诈骗等网络诈骗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网民的关注焦点。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遇到过网络诈骗的被调查者高达55.18%。其中,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的仅占12.35%,而觉得“金额不大,懒得处理”和“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分别为16.82%和26.01%,60岁以上被调查者“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比例更高,达34.08%。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不容乐观,网民整体维权意识不高,老年网民缺乏应对网络诈骗的知识技能问题尤为突出。
(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了解情况
作为维护个人权益的有力武器,公民有必要了解并熟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熟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仅为9.05%,“了解一点”的占42.73%,“不了解”的占48.22%。其中,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比例最高,达79.44%。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普及任重道远。
六、网络安全意识了解渠道情况
当前,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病毒、木马和网络攻击等网络威胁也瞬息万变,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技能对广大网民维护自身网络安全非常重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仅通过平时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达56.17%。同时,没有找到合适途径的占11.47%,甚至有7.31%的被调查者没意识到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这意味着,我国多数网民意识技能提升渠道匮乏且多样性欠佳,急需加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
根据被调查者常驻省市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所有省市中,“没有找到合适途径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网民比例最低的五个省市为上海、北京、黑龙江、江苏和陕西,分别为4.91%、5.35%、5.56%、5.83%和6.25%。这说明,随着全国各省市大力推动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提升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渠道建设方面,这五个省市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我国还需进一步拓展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渠道,给广大网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创造机会和途径。
鄂ICP备17014754号-1 COPYRIGHT (©) 2025 武汉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中联伟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