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实践
PRACTICE
“互联网+”发展浪潮推动了我国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再造。未来,各级政府与腾讯、阿里等具有先进技术能力和用户基础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以“公私合作”的模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将是城市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垄断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能力、推动公私合作和治理转型的重要契机。然而,随着公私合作深度挖掘和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对城市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保护也将带来全新挑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并完善制度安排。
一、“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
1.从单向信息发布转向个性化公共服务提供
从全球范围看,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信息从单向发布逐渐过度到全流程办事服务乃至政民合作模式,这将是大势所趋。例如,波士顿公共福利(Commonwealth Connect)项目可以让居民通过app上传随手拍摄到的某个城市问题,进而促发市政部门跟进解决。纽约一个名为“GreenCan”的应用能够帮助公众找到距离最近的公共资源回收处,也能针对回收物的种类做搜寻,从而避免因为找不到回收处而将可回收物丢入一般垃圾桶的情况。2011年开始,以“上海发布”为代表的国内一大批与市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务微博开始与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开放平台合作,利用新媒体发布政务信息,与市民互动,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2013年初,政务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开始登陆微信平台。基于微信平台功能的开发应用,政务微信从信息服务开始转向办事功能。支付宝、微信平台相继开通了城市服务功能,大致包括了位置服务、办事预约服务、业务查询服务、业务受理服务等等,政府公共服务开始登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平台。
2.从对公共数据的简单聚合转向深度开发
政府是社会数据信息的汇集枢纽。大数据技术和业务的兴起引发了社会对数据开放利用的强烈需求;同时,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号召下,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正在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而逐渐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推动建设“政府数据服务网”,将沉淀在政府数据库中的海量公共服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共享。就上海而言,目前已有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公共数据开放可以引导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平台企业和机构基于这些数据开发更多的民生类应用,并反向将进一步采集到的数据开放给公共数据资源池,形成全社会开放大数据的氛围和良性循环。各级政府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充分借鉴电子商务领域的大数据营销模式,通过对用户网络行为习惯和偏好的分析与挖掘,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及时改进服务短板,主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智慧公共服务。
3.公共数据来源从以政府为主扩展到数据“众筹”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数据的采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干部队伍进行相关工作,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一类的信息资料,日常工作中也积累了大量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在政府和社会合作共同治理的大框架下,政府、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共同成为数据提供的主体,这种信息“众筹”的模式可以改善政府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信息缺陷,使公共数据信息的来源更为多样化和实时性,提升公共数据资源的价值。
(未完待续)
鄂ICP备17014754号-1 COPYRIGHT (©) 2025 武汉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中联伟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