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实践

PRACTICE

二、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晰大数据安全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数据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和作战领域,由于技术专和领域新,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尚未完全建立。为此,自2014年启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来,中央网信办审时度势在2015年6月1日启动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这次活动沿用了首届宣传周“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的主题,传播“安全方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理念,重点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开展主题启动仪式、公众体验展、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讲述身边的网络安全故事”文章和微电影征集展映、网络安全知识大讲堂等活动。事实上,不仅仅是公众层面,随着“互联网+”深化,各国行业与网络安全,尤其是与大数据安全的密切程度日益加深。而传统行业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众多行业对大数据安全更是一知半解,甚至还不如公众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大数据安全意识培养刚刚起航。


  2.政府大数据开放缺少有效的安全保障


  目前,政府已经明确开放大数据资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必然是政府数据开放的一个重大契机和重要推力。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个大数据涌现的时代,我国大数据的应用刚刚在探索之中,对大数据的安全保护,以及利用大数据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也是刚刚起步。因此,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资金支持都远远不到位。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改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说的多、做得少的局面。在政府大数据开放的同时,同步考虑大数据安全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一些重要的信息枢纽对大数据安全的防护十分薄弱,甚至还存在大数据开放、但安全缺位的情况。


  3.大数据安全保障经费没有上升为刚性需求


  斯诺登事件之后,中国网络空间战略意识觉醒。尤其是2014年2月27日,习总书记领衔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华民族启动了网络强国之路。但现实的困难在于,网络安全与衣食住行不同,对于老百姓,甚至大量的企业并没有上升到刚性需求的地位。在很多人的眼中,“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依然是一种口号,网络安全经费缺乏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扭转。同时,在国家网络安全资金的使用上,“良木因无雨而枯,洼地因多水而腐”的局面并未得到真正改变,大量创新型网络安全企业资金匮乏,面临发展瓶颈,亟待国家层面引导资金流向,激发创新活力。


  4.存在大数据安全法规制度空白


  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领域,甚至连具有控制全球网络空间能力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称之为“荒蛮之地”。另一方面,美国也正是利用规则的空白,大肆掠夺全球大数据资源。尤其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催化的大数据安全,需要大幅度打破传统安全企业的业务范围,将导致更多的法规制度空白的出现,依法治国在网络空间和大数据领域显得尤为紧迫,大量立法上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空白点需要专业人士加紧研究,需要国家层面补充完善。


(未完待续)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7-63496577